تناقُضات الدولة- هل تستطيع إسرائيل تجاوز أزمات الهوية والوجود؟

إن مشروع الدولة الإسرائيلية,從各個層面來看,都绝非一个尋常的事件。这并非是一种呼吁要将以色列从版图上抹去的论调,而是在审視这个计划中那些根深蒂固,几乎无解的矛盾与冲突,这些内部的龃龉,使得以色列举步维艰。过去的一百年里,以色列社会仿佛四面楚歌,战火纷飞,不知何时,这个社会将会精疲力竭,放下武器,亦或是选择离开这片土地。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在经历了一个世纪的战火之后,还能安然无恙地立足于世。在连绵不绝的战事中,这个国家,这个计划,非但没有解决那些生存挑战,反而使得矛盾愈演愈烈,积累了无数敌对的叙事,这些仇恨与敌意,绝非仅仅通过与一些政权和精英建立形式上的关系就能轻易化解的。
以色列于1992年颁布的基本法,对国家的性质做出了难以维系的定义:以色列是一个犹太民主国家。以色列最高法院第九任院长多丽特·贝尼什对此嗤之以鼻,她认为,无论是世俗社会还是宗教社会,没有人真正理解这个定义的含义,无人知晓宗教的界限在哪里,世俗主义又从何处开始。
在以色列社会结构中,世俗人口占据了40%的比重,同时,还有大约20%的非犹太人口作为公民生活在这个国家(皮尤研究中心,2016年数据)。这一现实使得以色列始终在宗教与世俗之间摇摆不定,它一方面以民主国家的姿态对抗外敌,声称自己是自由的捍卫者,另一方面,又以《托拉》中的教义为依据,占据着巴勒斯坦的土地,这种行径与它所宣称的民主自由原则背道而驰。
过去的一个世纪,以色列社会一直处于对外征战的状态,总有一天,它会疲惫不堪,最终放下武器,或者选择离开这片土地。没有哪个国家或民族,能够在百年战火之后依然屹立不倒。
正如本古里安大学的社会学教授尤里·拉姆所言,以色列对“民族”的定义,完全基于种族血统,与自由主义的权利法典毫无关联。在民众层面,以色列人的想法则更为复杂。在皮尤研究中心2016年进行的一项调查中,76%的以色列犹太人认为,犹太国家的概念与民主制度并不冲突。然而,与此同时,79%的受访者认为,这个“民主”国家应该赋予犹太公民优于其他公民的特权。
马里兰大学的政治学教授希布利·特拉米在2020年《外交政策》杂志上发表的一篇文章中指出,以色列当局于2018年颁布的“民族国家法”明确强调,“只有犹太人有权决定这个国家的命运”。一个颁布如此法令的国家,根本不可能称之为民主国家,因为它不仅根据宗教信仰来划分公民,而且还将非犹太人排除在讨论国家未来和性质的范围之外。
在以色列,非犹太公民的职责仅限于纳税和在选举中投票。无论是领导者还是民众,对于国家的性质都模糊不清,而西方世界似乎也对此缄默不语。取而代之的是,各种政治和学术讨论会仍在喋喋不休地谈论着博斯普鲁斯海峡以南唯一的自由主义项目,以及那些“与我们相似的人”。
难以成熟的制约因素
以色列国家计划的历史局限性难以克服:对于民族的定义不明确,对于犹太人的身份没有清晰界定,政治性质模糊不清,公民身份的意义也存在争议。这个项目本身就充满了不确定性。在美国前总统特朗普提出的长达181页的和平倡议中,有一个备受争议的条款:以色列计划放弃位于特拉维夫北部地区的十个村庄,即所谓的“三角区”,并将这些村庄及其所有居民移交给巴勒斯坦权力机构。这些村庄居住着超过35万持有以色列国籍的阿拉伯公民。这意味着,这个所谓的“民主”国家,将在未经任何协商的情况下,剥夺这些居民的国籍,并将他们移交给一个外国政权。正如《华盛顿邮报》2020年2月的一篇报道所指出的那样。
特朗普政府驻以色列大使戴维·弗里德曼是和平计划的主要起草者之一,他常常援引《托拉》中的主张来解决中东地区的和平问题。只有结合以下两个因素,才能理解特朗普和平倡议中的内容:首先,这个国家的神权性质不允许非犹太公民的存在。其次,持续存在的种族清洗意图,这一次竟然被包装在一个自由主义大国的和平计划之中。正如犹太裔美国思想家丹尼尔·派普斯所认为的那样,那些将被驱逐出境的以色列阿拉伯人,终将成为“犹太国家的最终敌人”。
自《贝尔福宣言》以来,以色列的处境并没有发生太大变化,它仍然深陷泥潭。1967年,以色列在八条战线上与邻国交战,争端的核心问题依然是:将巴勒斯坦从阿拉伯人手中清理出去。如今,到了2024年,据以色列军方领导人称,他们仍然在七条战线上为同样的目标而战。即使身处一个从阿塞拜疆延伸到毛里塔尼亚的敌对环境中,以色列也拒绝以一个正常国家的姿态存在。在西方国家的军舰和导弹的庇护下,以色列寻求着长期的稳定。然而,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曾经守护巴勒斯坦五个世纪之久的帝国已经覆灭,最终被遗弃在历史的道路上。
以色列国家计划的历史局限性难以克服,对于民族的定义不明确,对于犹太人的身份没有清晰界定,政治性质模糊不清,公民身份的意义也存在争议。这个项目本身就充满了不确定性。
以色列可以通过公正的和平进程来保护自己,使其能够在区域各国和各政权之间发展壮大。然而,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里,它一直拒绝承认巴勒斯坦人民建立独立国家的权利。摆在它面前的选择似乎是不可行的,甚至是具有毁灭性的。在“大以色列”或“历史上的巴勒斯坦”的范围内,犹太人和阿拉伯人的人数在历史上首次达到相等:双方各为七百万。预计在未来十年内,阿拉伯人的人数将超过犹太人。根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今年1月发布的一份报告,在战争的头三个月里,大约有2万名巴勒斯坦儿童在加沙出生。美国政治思想家米尔斯海默这样总结了以色列的生存困境:要么接受民主制度,这意味着阿拉伯人将最终掌握政权;要么建立一个犹太神权国家,而这只能通过种族隔离来实现。随着时间的推移,以色列将无力应对不断增长的阿拉伯人口,围墙终将倒塌,就像加沙一样,人口从2005年的130万猛增到2023年的230万。
第三种选择,也是不可能实现的:将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驱逐到境外。无论是以色列,还是其西方的支持者,都无法回答这个难题。每一个以色列问题都是一个无解之题,而这也正是自20世纪20年代初以来,以色列一直处于战争状态的原因。
从横向来看,这个国家的局势也如同崎岖的山地一般难以逾越。今年2月,犹太右翼分子在耶路撒冷庆祝他们所谓的“胜利日”。在庆祝活动中,人群高呼“转移,转移”,指的是将巴勒斯坦阿拉伯人驱逐到其他国家。内塔尼亚胡辩解说,他所在国家的民主制度可以容纳所有观点,包括那些与他立场相左的观点。然而,《国土报》却以“只属于右翼的民主”为题发表文章,指出该国当局压制了所有呼吁停止开火的集会,民主拒绝倾听来自以色列左翼小团体的呼声。
让我们追溯到更久远的过去,1920年3月1日。当时,什叶派武装分子从黎巴嫩南部进入上加利利地区,袭击了“特勒海”,这是一个小型的犹太定居点。双方爆发了激烈的冲突,最终什叶派武装分子烧毁了包括该村庄在内的整个犹太定居点。以色列沉溺于过去,什叶派武装分子仍然像一个世纪前那样从黎巴嫩南部发射炮弹,结果导致犹太人纷纷逃离村庄,前往更安全的城市。
并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只是以前只有几十人逃离,而现在则是成千上万的人逃离。仿佛今天发生的事件只是一个世纪前所发生事件的延伸。“布拉克起义”发生在1929年8月,与2021年的“圣城之剑”战役如出一辙。这两场战役的导火索都发生在阿克萨清真寺附近,或清真寺内部。
地理困境
审视历史上的巴勒斯坦,我们可以发现另一个无法解决的困境。许多人,包括那些坐在沙龙里进行分析的人,都不知道,如果将内盖夫沙漠排除在外,西岸的面积与以色列的面积大致相等。为了理解以色列所面临的地理困境,我们必须认识到以下几点:历史上的巴勒斯坦面积为2.6万平方公里,其中6000平方公里是西岸和加沙的面积。以色列城市的面积为6000平方公里,与西岸的面积完全相等。内盖夫沙漠占该国面积的55%,但居住人口不到10%。
根据《奥斯陆协议》,西岸被划分为三个区域:A区,在行政和安全上由巴勒斯坦权力机构管辖;B区,行政上由巴勒斯坦权力机构管辖,安全上由巴勒斯坦和以色列共同控制;C区,这是一个广阔的区域,在行政和安全上由以色列控制。
C区至关重要,它约占西岸面积的61%,并拥有大部分自然资源。根据《国土报》今年3月发表的一篇引人注目的报告(由《阿拉伯耶路撒冷报》翻译),以色列正在C区进行一场必败的弥赛亚式战争。这场战争正在演变成一场犹太人和阿拉伯人之间的种族人口竞赛。
根据《国土报》的报道,C区的以色列人口从2010年的31.1万人增加到2023年的49万人,增幅为58%。而巴勒斯坦人口则从2010年的7.7万人增加到2023年的35.4万人,增幅为504%。《国土报》认为,巴勒斯坦人在这场战争中占据优势的原因在于,以色列人不愿意移民到C区,而巴勒斯坦人则从A区和B区大量涌入。相反,离开C区的以色列人数量超过了移居到C区的以色列人数量。巴勒斯坦人为了参与这场罕见的斗争而移居到C区,尽管以色列在2010-2023年间拆除了他们8000所房屋。
《国土报》得出了一个令人痛心的结论:“与其在一块居住着巴勒斯坦人的土地上进行一场必败的弥赛亚式战争,与其将国家资源浪费在历史上最失败的房地产项目上,不如我们改变方向。”